4月15日清晨,主跨135米的沪杭客专跨横潦泾连续梁桥顺利浇下最后一方混凝土。望着那挺拔俊秀、似彩虹飞架的大桥,奋战280多个日夜,没有叫一声苦、喊一声累的中铁大桥局建设者们,疲倦的眼中再也掩藏不住晶莹的泪花。
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因未到动情处。望着脚底滚滚的江水,看着大桥合龙后的雄姿,他们想到了经过280个日夜的辛劳,只用了同类桥梁三分之一的工期,提前15天实现了常规无法完成的目标背后的艰辛。修建大桥的一幕幕奋力拼搏场景,既恍如昨日,又历历在目,这些突击队员们又怎能不感慨万端?
大局为重 毅然受命
2009年3月,沪杭客运专线全线正式开工建设。在第二标段,跨越横潦泾连续梁桥全长420米,设计为(75+135+135+75)米4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梁,是沪杭客专跨度、工期最紧的深水基础连续梁特大桥,号称全线“四大金刚”(控制性工程)之一。
转眼到了6月底,时间眼看过去了3个月,跨横潦泾桥建设却无所作为。该处河段水深流急,船只如梭,原中标单位对大桥水中121号主墩施工束手无策,拿不出任何施工方案。明显地,水中主墩施工成为了“拦路虎”。照常规,如此下去大桥铁定无法按期建成,势必影响全线通车的总工期,上海世博会的顺利进行也会受到影响。
时不我待,为确保2010年4月30日大桥合龙的既定目标,铁道部、上海局领导审时度势,当机立断,决定更换队伍。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建桥军——中铁大桥局。
6月底的一天,有关领导约见时任中铁大桥局总经理的刘自明,提出由该公司承担起“啃骨头”的重任。尽管工期紧迫,困难重重,但大势已摆在面前。关键时刻显身手,困难面前,“国家队”没有理由退却,也不会退却。大桥局领导审时度势,毅然领命,并立即在当晚飞抵上海,调集精锐,组成“中铁大桥局青年突击队”,以大桥建设的燃眉之急。大桥局二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经理孟钢,这位经历过东海大桥风浪的年轻管理者担当突击队的“头”,领着一干由从各地抽调来的科技、管理精干人员,到横潦泾两岸扎下营地。
上下同心 群策群力
没有片刻的犹豫。2009年6月28日晚,也就是大桥局领命当天,孟钢和他的青年突击队员们就怀揣公司领导的嘱托,肩负着上海局领导的重托,从其他工地连夜汇集到横潦泾工地。一场“决战横潦泾,确保4.30贯通”的战役,就在这个夏日不眠夜拉开序幕。
原本,计划一年工期就显得紧张,现在从头再来,距关门工期只剩下10个月了。如何抢回已耽搁的时间?当天夜里,项目班子成员在租来的民房里碰了头。首先统一了思想:要想抢回损失的时间,就要在“讲科学”的基础上打破常规,用集体的智慧找到方案,用奋勇拼搏的斗志与工期赛跑。会议决定,班子成员兵分几路:党群口主抓生活区建设,行政主抓施工场地建设,技术口子主抓施组设计,任务安排下去就要立即形成“战斗力”。
于是,项目班子成员一边抓紧生产、生活区建设,一边以技术人员为核心全员参与,夜以继日的研究、讨论施工方案,特别是关键的水中墩施工方案。
在班子成员带领下,青年突击队员们不顾天气火热,不怕蚊虫叮咬,发扬着大桥人的“四特”精神,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现场文化塑型。一个月完成了满足业主工期要求的施工方案并通过了专家评审。
大热天里,项目经理孟钢、常务副经理吕建华、总工程师刘学明等整天都和一帮年青技术人员“泡”在一起,昼夜颠倒地谋划水中墩施工组织方案。面对紧迫的工期,他们提出以“变高空为陆地,变水上为岸上,变现场为工厂,变分部为整体,变先后为同步,变平行为立体”为思路的超常规施工方案。
121号墩的成败不仅事关工期,更关系到施工安全,原施工单位就是“栽”在它身上的。若采用双壁钢围堰等常规方案,施工安全保障高,但满足不了工期要求。刘学明等经过现场勘测,反复比较、研究,一个采用国内型的拉森6钢板桩围堰施工的方案渐渐明晰成型。该方案的好处,就是明显缩短工期,最不利的就是这种水深下,国内还没做过如此规模的钢板桩围堰。经集体研究,并经汇报后,上级领导和老专家同意了该方案,并提出要全力保障围堰支护结构的安全。
大桥局领导高度重视施工方案的制订。几个月内,大桥局集团公司董事长梅权,集团公司现任总经理胡汉舟,股份公司总经理谭国顺,副总经理文武松、高兴泽等,多次到工地蹲点,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方案。时任总经理、现任党委书记刘自明定期直接与孟钢等人“热线”联系,询问工程进展和施工难点解决情况。这么多领导,同时将关注集于这座不到500米长的桥上,在大桥局建设史上堪称罕见。毫无疑问,这座桥在大桥局所占的分量远超过其规模。
科学决策 打破常规
打破常规总是伴随着风险,而以科学的态度解决问题,是“超常规”方案成功的实施充要条件。
众人拾柴火焰高。项目部成立了围堰结构安全支护攻关组。有人专门研究钢板桩入土部分的受力分析,有人专门研究钢板桩水中部分受力分析,有人专门计算设计支护方案;有人专门研究支护方案水下部分的安装。。。。。。为了更加准确分析钢板桩围堰受力和群桩间的位置分布,孟钢等人更是想到按比例做一实际模型,通过对模型更加直观、仔细地分析研究,设计出更有效、更安全的支护方案。
7月12日,121号墩钢板桩围堰施工方案终于完成, 7月28日,通过了集团公司专家评审,29日又通过了沪杭客专公司评审。这个突破性施工方案的敲定,极大地鼓舞了全体突击队员的信心和勇气。
随即,一个个充分体现快速施工理念,承载着群体智慧方案接踵而来:围堰与钻孔桩同步施工方案;承台、墩柱及墩帽同步施工方案;基础与连续梁0号块同步施工方案;墩柱、墩帽钢筋地面预绑扎整体吊装方案;承台及墩柱砼连体浇筑方案等等,一一通过专家评审。
由于无法用空中泵管或船舶运送,他们因地制宜,在水中墩混凝土输送中采用水下管束输送方案,通过8根100米长的“凹”形水下过江管道泵送,成为最便捷、最安全、最省时的混凝土输送通道。此外,他们还加大悬浇段长度,缩减悬浇段数量,由原先的17个块段调整为11个块段,并增加了悬浇段保温、增温措施,将每个块段平均工期控制在8天。
快速施工 凯歌高奏
有了完美的科学快速施工方案,还需要施工人员继续认真编造施组,制定严格的施工纪律执行、控制,把工期目标的实现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。加上大桥局发挥整体的在人力、物力和财力优势,兑现承诺就稳操胜券。
在上海局和沪杭公司的正确领导和设计、监理单位的指导与帮助下,项目部上下牢固树立“安全,质量至上”的建设理念,严格落实“高标准、讲科学、不懈怠”工作要求,精心组织,严格管理。他们按照“抓源头、抓过程、抓细节”的工作方法,狠抓全员培训;坚持做到用人员配备标准化、过程控制标准化、现场管理标准化来捍卫质量,保卫安全;坚持用最严明的纪律,最严厉的考核来捍卫质量,保卫安全;坚持用秀、有执行力的团队来捍卫质量,保卫安全。
他们大力开展“共产党员先锋工程”活动,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,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。在121号墩现场大型施工会战中,围堰内挖泥取土和大封底期间,项目领导班子成员把床和被子搬到了121墩上的集装箱内,累了就躺一下,饿了就和工人们一块吃盒饭。现场“床位”少,孟钢等人甚至把现场的小会议桌当床,干累了就和衣抱被躺在上面。
他们建立了多种快速工作机制,在时间内解决现场快速同步施工中的难题,规避质量、安全风险,。比如,实行每日“问题零报告制度”,项目部班子副职和各部门负责人每晚9点以前要以短信的方式向项目部领导报告当天的工作情况,使得在快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细节问题得以及时解决。针对现场施工一些突击性的工作,项目部灵活地采取了小额奖励办法,当场兑现,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。他们还对关键节点控制项目实行工期目标实行了奖励措施。
2010年4月15日凌晨,虽已是深春时节,但料峭冷风仍带来阵阵寒意。但是,奋战在跨横潦泾连续梁桥工地的中铁大桥局全体员工,此时却周身热血沸腾,因为他们盼来了全桥胜利合龙时刻。大桥在凌晨7时,以比计划工期提前15天的“奇迹”速度实现合龙。合龙后,上海铁路局时间向大桥局致以贺电。大桥人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,特别能创新、特别能奉献”的精神,再一次在世人面前完美展现。
经过9个半月,28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,这支青年突击队不仅抢回了压缩、耽搁的工期,而且提前半个月实现全桥合龙,全桥完工指日可待。中铁大桥局优质高效地履行了对业主的庄严承诺,创造了客运专线桥快速施工的“世博速度”,再一次让世人瞩目——大桥局不愧为中国桥梁建设的军和国家队。